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肖潇
苹果日前推出了号称“史上最轻薄”的新款Air,其中最受瞩目的一个调整,是国行版本首次开始应用eSIM方案。这表示国内使用者不再需要实体SIM卡,能够直接在设备上写入eSIM。
为此,苹果中国区官网特别推出了一份说明《如何在中国大陆将 eSIM 与 一起使用》。这份说明清楚表明,Air 只能借助 eSIM 来开启功能,中国联通是国内唯一提供这项服务的公司,想要使用的话,必须去联通的服务网点完成激活手续。
eSIM(嵌入式 SIM 卡)可以看作是一种没有实体的电话卡,它被制作成芯片形式,安装于手机内部,无需进行插拔操作,用户可以同时设置多个不同运营商的服务套餐。苹果公司官方表示,这种卡不需要实际的物理卡,对于经常外出的人来说非常实用。
实际上,eSIM早已在国际市场普及,不过国内始终未彻底开放。2023年,三大运营商以系统升级为由,完全停止了eSIM的办理。今年,中国联通首先恢复了eSIM业务,并修改了关于禁止跨国写入卡信息、精确核实地理位置等eSIM手机的技术要求。前天,中国移动和 中国电信也相继表示eSIM手机业务已准备就绪,即将开始办理。
IDC中国助理研究总监崔凯对21记者说明,国内此前eSIM未能广泛使用,主要问题在于通信企业和政府管理方面。实体卡“一张对应一个号码”变为eSIM“一张对应多个号码”,并且号码能够远程设置,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,这对国内管理层面形成了新的难题。
不少通信领域专家认为,此次苹果推出的新型设备属于一次测试。后续阶段的核心,在于观察服务提供商的主动作为以及管理机构的立场——怎样在严格的身份登记制度和反电信欺诈等管理要求下,兼顾eSIM的便利性与合法安全。
最新推出的 Air 被称作“史上最薄”的苹果产品,设备厚度为5.6毫米,重量为165克,其上一代机型厚度为7.8毫米。
市场研究公司Omdia发布报告称,苹果先前推出的mini和Plus系列定位不佳,既缺乏价格优势,又不是真正的顶级机型,因此难以吸引中国和印度等地的消费者,此次推出的Air则标志着苹果的重大策略调整,属于轻薄产品类别,是该公司吸引更多顾客的新举措。
eSIM在业内早已被视为发展方向。手机若要实现更纤薄更轻巧的设计,便无需再配置存储卡位。即便采用双卡模式,不论上下层叠还是左右分布,物理卡都会占用一定体积,进而导致重量和厚度增加。通信研究专家付亮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作出上述解读。
eSIM的体积仅是常规SIM卡的百分之一,以芯片形态固定安装在手机内部。手机制造商致力于打造更纤薄、更整合的产品外观,这是促使eSIM普及的重要动因。
eSIM具备诸多特性,诸如规格、抗水、防尘等,其另一大优势在于设置方式灵活多样。作为创新的身份认证和数据保存手段,eSIM运用了空中下载技术,能够实现远程获取、部署、启用、移除众多服务商的配置资料,无需借助物理卡的插入或取出操作。
以出国旅游为例,假设选择了美国电信公司AT&T的eSIM服务,抵达美国境内后,能够通过个人手机的系统界面完成启用操作,无需事先通过网络购买实体通信卡,同时也能规避实体电话卡遗失的风险。
这一便利能否完全实现,存在不确定性。苹果官方网站发布的《在中国大陆地区使用eSIM与设备配合操作说明》中明确指出,国行版Air仅限于国内使用。若前往海外旅行,必须抵达当地后开启位置识别功能,方可设置国外的eSIM卡。
概括而言,国内民众无法预先启用海外服务商的eSIM功能。对于留学人员、海内侨民等群体,倘若他们选用了国外的eSIM,后续能否在国内继续使用、是否能够更改为国内服务商的合约计划,目前仍存在不确定性。
早先苹果公司的说明文件指出,中国联通是唯一一家获得授权的 eSIM 服务提供方,激活服务须前往联通的线下网点办理。9月10日当天,21 的工作人员走访了京城部分联通直属的营业点,接待人员透露当前仅受理智能手表的 eSIM 业务,至于苹果最新产品的具体激活办法,需等到该机型正式发售之后才能明确。一位工作人员透露,参照智能手表的激活流程,届时需要本人携带苹果手机和身份证,前往自营服务网点办理激活手续。
实际上,eSIM并非全新事物,苹果一直是该技术的主要倡导者。早在2017年左右,苹果、三星、谷歌就为手机增加了eSIM功能,同时仍然设有物理卡槽。到了2022年,美国推出的某款手机首次完全移除卡槽,仅支持eSIM,标志着进入了“无实体卡”的新阶段。
行业领军企业率先垂范,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所撰写的《eSIM产业焦点探讨文档(2025年)》揭示,全球范围内已有240个国家和地区开通eSIM手机业务,合作运营商数目从2018年的45家激增到2024年的441家,其中涵盖美国AT&T、欧洲T-等知名大型运营商。
在这个生态系统中,运营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国内的运营商在几年前曾经开始提供eSIM服务,不过后来全面叫停了这项业务的开展。
中国的eSIM业务最早可回溯至2018年,中国联通与苹果合作,在Apple Watch 3上开通了eSIM业务,当时可以办理相关服务。2020年,工信部同意三大运营商正式提供eSIM服务,主要面向物联网应用,同时特别指出了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的重要性。
不过到了2023年5月,主要通信企业先后发布通告,称因服务系统改造,终止受理手表型一号双卡功能。此后两年的时间里,没有发布过重新开通的消息。
崔凯对21记者说明,国内eSIM未能广泛使用,症结在于通信企业和安全管理部门。与实体卡绑定单一号码不同,eSIM支持绑定多个号码,还能通过空中下载技术远程配置号码。
电信诈骗领域里,eSIM比较容易大量登记新号段,也能够频繁更换号码,绕开了传统实体卡实名制的约束,同时它也为诈骗人员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途径,这对国内的监管工作形成了新的难题,崔凯指出。
从这方面出发,国内eSIM的使用一直主要在智能手表、智能眼镜、平板电脑这类可穿戴产品上,比如华为Watch 3和OPPO Find X5系列的国际版本。与手机相比,这些穿戴设备的功能比较简单,使用人群规模也比较小,因此它们面临的安全隐患也更容易管理。
今年上半年,eSIM再度受到关注。根据行业媒体C114的报道,今年中国联通在25个省市区开展eSIM试点,主要面向物联网产品和可穿戴设备。苹果公司推出新款设备后,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立即作出回应,表示已做好充分准备,即将开通手机版eSIM业务办理。
不少通信领域专家指出,物联网设备广泛部署后,eSIM的技术体系已趋于完善,手机制造商和通信服务提供商也必须发掘新的增长点,这构成了近期市场活跃的关键因素。
以中国联通为例,该公司在今年7月公布的《中国联通5GAI终端白皮书》中,具体说明了 eSIM 技术的规范要求,并且进行了明确的修订。符合规定配备 eSIM 功能的国内 5G 手机,必须依照本土运营环境,安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(信通院)、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或中国电信等机构发放的通用 eSIM 认证文件,此类文件无法与海外的服务商相互兼容,目的是保障国内使用安全并维持设备适配性。
白皮书就安全问题,也制定了周密的限制办法:不可以跨国境进行卡片写入,也不让在国外借助网络远程录入或启用eSIM;要运用位置精确核实,保证相关活动仅能在许可的地域开展。
实际操作中,处理过程相当小心。崔凯指出,现阶段中国联通的eSIM激活,必须到服务点进行人、证件、卡三者合一的核实手续,不能单纯依靠远程的OTA技术来实现。这算是种试验,目的是看能否在现行监管体系里寻得一个折中方案。倘若实验进展顺利,往后或许会有条件进一步放宽限制。
国内除苹果外,华为与OPPO也在拓展eSIM手机领域,华为Mate 80系列后续机型或配备eSIM功能,OPPO方面透露今年岁末将推出首批搭载eSIM的设备。
崔凯觉得,物联网设备开始大量应用后,eSIM模式已经比较完善,费用和技能方面没什么大阻碍。主要难点在于怎样兼顾eSIM远程开通的方便程度和符合规定。要是官方给出有利表态,行业进步速度或许会提升。
付亮还谈到,eSIM手机业务能否持续进步,关键在于运营商的态度如何。他感觉,在运营商推行“全球通”“全网通”这类规范框架时,响应eSIM的厂家数量并不多。尽管去除物理SIM卡确实能在手机防潮、防脏和内部构造方面带来好处,但这类改变对市场的实际效果究竟怎样,还是要经过较长时期的观察才能明确。
本站简单学堂,主要教新手怎么在网上开店,分享网店运营知识,全力为学员打造一个电商学习的综合平台,欢迎您的关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