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国内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为例,其一款车型近日宣布降价5万元,比亚迪今年已进行了多轮降价。
有人感叹,2024年是新能源汽车最“竞争”的一年,各家车企纷纷降价。激烈的价格战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?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又将走向何方?
有人快乐,有人悲伤
新能源汽车集体降价并非今年才开始,2023年年初,特斯拉率先在中国市场发动价格战,宣布主力车型最高降价3.6万元。随后比亚迪高调宣布跟进,“蔚来、小爱、理想汽车”等新能源势力以及奔驰、宝马、奥迪等车企也纷纷加入其中。
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办的2024北京车展上,参观者参观蔚来汽车展台电动汽车换电站演示(4月25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
今年年初,类似的一幕再度上演,但力度更大:1月份特斯拉宣布旗下车型最高降价1.55万元,2月份比亚迪直接宣称“电比油便宜”,半个月内密集发布10余款主力车型荣耀版本,最大降价幅度超过3万元。
荣耀版上市12小时内,哪吒、长安启元、五菱、北京现代、上汽通用等汽车厂商迅速参与其中:五菱星光PLUS宣布由10.58万元降价至9.98万元;长安启元A05官方指导起售价由8.99万元下调至7.89万元;哪吒汽车多款主力车型降价,最高降幅达2.2万元;深蓝汽车推出SL03、S7荣耀版,降价幅度达1万元。
4月份小米SU7上市,引发“鲶鱼效应”,小鹏、文杰、极客、极悦、浩博等品牌或降价、或推出限时福利,一汽丰田、奇瑞、吉利、蔚来等车企纷纷推出换购补贴。
参观者在天津举办的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参观小米汽车展台(6月22日)。新华社记者李然摄
“上半年这轮降价主要给市场上8万至20万元价位的产品带来了巨大压力。”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,这个价位段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相对较低,是各品牌争夺的主战场。
据乘联会统计,仅今年前五个月,就有136款轿车降价,降价规模超过2023年全年的90%,超过2022年全年降价总规模。
“价格优惠是目前消费者咨询的主要因素之一。”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的销售人员说,“当我们降价或者推出新产品时,会有更多的客户来我们店里咨询或者试驾。如果我们不参与折扣活动,很难吸引消费者的注意。”
记者观察发现,一些车企在价格战中表现得更加主动,想通过价格战排挤其他竞争对手,不断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。
以比亚迪为例,其采用的是垂直一体化的商业模式,电池、电机甚至很多芯片都是自主研发和生产的,在整个产业链上的优势明显,更容易通过规模经济获得盈利。
但不少新能源车企对这种“内卷”叫苦不迭。“卖得越多亏得越多,卖得越多亏得越多”是目前不少车企的心声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徐海东表示,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车企不愿却又不得不参与,只能通过价格战来维持地位。“没有销量就彻底出局了,有销量至少还在‘桌子上’。”
“价格战增加了销量,但利润减少了。”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红曾在公开场合说过这样的话。
据了解,今年一季度广汽集团实现归母净利润12.2亿元,同比下滑20.65%。“再这样滚下去,钱没赚到,效益也没了,公司也撑不下去了,几百亿的损失,哪个公司都承受不起。”曾庆红说。
对于是否要滚动,人们的看法不一
在日前举办的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,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,当前国内汽车消费需求不够旺盛,市场竞争异常激烈,出现无序竞争现象,不少企业利润下滑甚至亏损,对产业链、供应链的稳定性造成冲击。
“现在价格战已经‘不一样了’”,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石建华说,“一些老款车型因技术迭代或者产品更新降价是正常的市场行为,但新车型也只是单纯用降价来与竞争对手竞争,一些企业通过降价惯性扩大市场份额,导致行业偏离良性竞争秩序。”
“无休止的价格战,对上下游供应商都会产生负面影响。”岚图汽车CEO陆放明确反对价格战。“在价格战的影响下,上游汽车厂商必然会要求下游供应商低价供货。这样一来,供应商或以裁员降薪求生存,或采用低端材料、粗糙工艺降低成本,或不再寻求技术创新和突破,避免因技术研发而导致成本过高。没有底线的价格战,会危害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。”
有人以摩托车行业为例,前些年,中国摩托车企业在东南亚市场“互相厮杀”、降价,一些厂商不惜牺牲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,这种“内卷化”的结果是价格更贵的日系摩托车胜出,中国品牌被淘汰出局。
“‘内卷化’的外化对中国汽车产业是有害的。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魏文清说。不少受访者认为,新能源汽车不能走摩托车行业的老路,摩托车行业过于依赖价格战,最终失去发展动力。
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等人对“量”持积极态度。在日前举行的“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”上,他表示,量就是竞争,所有企业家都要拥抱竞争、参与竞争,才能脱颖而出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,车企之间的相互量,是一个“良币驱逐劣币”的过程,是行业快速回归良性竞争的最好方式。
有业内人士认为,“量”将促使行业尽快达到新的平衡。“未来的竞争格局将是大型集团之间的良性竞争。”魏文清说。“中国汽车企业数量在经历短暂的高峰后,优胜劣汰在过去几年逐渐开始。”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关明宇说。他认为,汽车行业是一个以规模取胜的行业,未来3至5年中国汽车市场将出现更多的并购和深度合作。
它为何这么“滚”?
“暂时的供需矛盾是本轮价格战的根本原因。”魏文清说。
2021年以来,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渐告别补贴时代,技术、配套逐渐成熟,续航能力的提升、充电设施的扩建,让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大大提升。不仅传统厂商纷纷新建生产线,就连家电、手机、地产、互联网企业也不惜重金跨界加入新能源汽车赛道。今年开始,行业也迎来了又一轮销量、企业数量的高速增长。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品牌已超过70个,新能源乘用车车型超过3000款,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,到2024年,计划上市的新车型将超过100款,创历史新高。
本站简单学堂,主要教新手怎么在网上开店,分享网店运营知识,全力为学员打造一个电商学习的综合平台,欢迎您的关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