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了5月中旬,电商大战的氛围愈发浓烈了。
小红书给这鏖战前的紧张氛围,又添了一把火。
“红猫计划”的推出令业界为之震动,紧接着,京东便与小红书达成了合作,在小红书平台上的商品链接现在可以直接链接至京东的页面。
小红书开放了对外链接,其效果显著:一方面,用户可以轻松一键跳转至天猫、京东等店铺进行购物,从而简化了购物流程。另一方面,从发现产品到完成交易,整个过程变得更加精确高效。
天猫和京东因此受益匪浅,而对于小红书来说,情况似乎并不那么轻松。
近几年的618购物节,虽然节日氛围愈发浓厚,然而统计数据却逐年下滑。在国家补贴政策的扶持下,今年的消费增长势头异常强劲,各方参与者都充满了干劲。
随着电商巨头间的竞争愈发激烈,达到白热化阶段,一个开放的小红书或许对所有人来说,都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。
小红书以退为进?开放的背后亦是妥协
2020年,小红书便已对淘宝实施过外链解禁,准许部分知名博主在直播和笔记中展示淘宝商品链接。然而,这种合作并未持续太久,其时长不过短短一年。
现在来看,小红书当时选择关闭可能出于两点考虑。
一是想要发展自己的电商业务。
自2021年起,小红书推出了“号店合一”模式,此举旨在降低创业门槛,并允许商家将账号与商品笔记直接关联。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小红书电商化的强烈意愿。同年5月,平台发布了《社区商业公约》,明确指出交易必须限定在平台内部进行,并要求博主们不得在个人主页、评论、私信等场合将交易引导至平台之外。
显而易见,在那个时刻,小红书的管理层坚信,这块电商领域的丰厚利益,必须把握在自己手中。
也由此,“不站队”的小红书变成了一座“流量孤岛”。
截至2023年,小红书加大了对买手和直播电商领域的投入,设立了全新的交易部门,使其与社区部、商业部并列,成为公司的一级部门。进入2024年,公司进一步明确了“生活方式电商”这一市场定位。
今年618前却突然开放外链,不出一年,为何小红书态度大变?
说穿了,还是放不下调性。
二,开放外链是怕破坏社区氛围。
小红书的独特优势在于其“真实分享”的社区文化。
这正因如此,小红书在推进电商化的过程中,始终存在一些质疑声,认为电商化可能对内容生态造成损害。
用户自主撰写的笔记、评价和指南,就如同大众点评网站上网友们对餐厅的评价那样,本身就拥有很高的信任度,这种信任度还为购物指导奠定了基础。
在2024年的第一季度,小红书平台上的用户生成内容(UGC)比例高达约九成,而在该平台的“种草达人”群体中,有高达68.06%的成员是粉丝数量不足5000的普通用户。
有信任基础在,小红书海量且真实的用户笔记,就是一座金矿。
然而,金矿是不容易开采的。
电商味儿越来越浓,博主种草也会被用户主动识别为广告。
久而久之,这是会动摇小红书内容根基的。
宝宝树曾是全球最大的母婴社区,用户数量超过五亿。其与小红书颇为相似,但品类更为专一。然而,宝宝树将自身流量打包出售给复兴集团和阿里巴巴,随后逐渐从公众视线中消失。
其实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,微博,知乎,莫不如此。
为了实现小红书在今日的“种草与拔草”完整闭环,需对自身的电商活动进行严格限制,并对商业化进程施加严格的约束措施。
流量是货币,注意力是会发生通缩的。
小红书的商业化发展相对较为谨慎,然而,若未来计划进行首次公开募股,其货币化程度无疑将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指标之一。
或许仅凭自身的电商平台,难以实现所设想的货币转化比率,而此时选择放宽之前所畏惧的外部链接限制,或许只是出于无奈之举。
不是只靠流量,电商是个复杂的生意
自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,开启面向消费者销售商品的业务,直至如今直播电商形式遍地涌现,目睹电商领域持续发展壮大,我对于这个行业形成了以下基本看法:
做电商,流量很重要,但要做成电商,不是只靠流量。
今日,各大电商平台正集中精力关注三大核心目标:捕捉人心、迎合需求、推动成交。
捕获人心之处,在数据层面体现为日活跃用户数和月活跃用户数。迎合需求之时,数据上显现的则是总交易额和总销售额。唯有当交易真正达成,会计师才会予以认可,并在年度报告中将其确认为收入。
这三件事儿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,难就难在平衡。
理解人的本质和掌握交易技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能,它们各自构成了独立的体系。即便是一家资源丰富的企业,其资源也是有限的,如何进行合理分配,每一步都需要仔细考量利与弊。
小红书深谙人心。因此,在快抖B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后,它依然能够凭借其独特的风格,守护着自己的流量资源,避免被他人瓜分。
你再看知乎,再看看贴吧,高下之分立显。
本质上,高价值的流量追求的是特定圈子,注重的是风格定位。为何私董课价格高昂?因为它提供的是一个专属的社交圈层,以及资源交流的宝贵机会,这正是其独特的风格所在。
交易不同,交易讲究供给,讲究规模与成本。
2024年,小红书电商平台的总交易额虽已达千亿级别,然而其自营商城的销售额占比却不到5%。相较于电商领域的巨头,其规模差距达到了数十倍之巨,而货币化能力更是相差数十倍。
就用户数量而言,小红书每月的活跃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亿,而每日活跃用户数(DAU)大约为1.2亿。在用户价值方面,其中高价值的女性用户占据了70%,男性用户则占30%,这些用户群体均为年轻人,他们是新消费市场的主力军。
那么,小红书差在哪?
我认为可能是差在了供给端。
小红书在“种草”这一领域,不仅展现了其影响力范围,还体现了一种习惯性的做法。因此,在开放链接之后,尽管小红书表面上似乎想要成为“上游”的参与者,实则更像是一种让步。
对自身供应能力不足的妥协。
接下来,关于小红书有两点值得观察:
在财务层面,广告收入在总营收中的比例是否会上升,而核心的电子商务业务是否会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?
电商模式彼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,即便是在同一生态系统中,自营与外链之间亦存在竞争现象。开放外链后,货架电商带来的不仅是机遇,同样也带来了竞争压力。
那么,在面临外部竞争的冲击下,那些曾经因平台庇护而得以繁荣的自营电商平台,是否还能维持其生存?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二:卖流量的,能不能胜过卖交易的?
开放外链举措实施后,小红书的商业化在初期很可能会迎来一轮迅猛增长,然而,这种增长能否维持长久,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归根结底,内容平台的货币转化率偏低,并非策略上的失误,而是其商业模式所决定的。开放外部链接实际上等同于出售流量,这又回到了将注意力转化为收益的商业模式。
在互联网商业领域,流量销售就如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,涉及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。
从事交易买卖的行为,其核心属于服务型贸易范畴,它涉及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产品集中起来,并通过促成订单交易的方式实现其价值转化。
两者在变现能力上,有本质的差异。
这种区别同样体现在对一级市场价值的评估之中,根据天眼查APP的数据,2024年7月的小红书在融资过程中被估值为170亿美元。
不过,换个角度看,开放外链可能是小红书能达成的最优解。
京东与淘天经过多年努力,终于实现了流量与交易能力的和谐平衡。然而,小红书因资源有限,缺乏足够的空间和窗口,难以构建一个全新的交易体系。
抖音对人性了如指掌,其吸引力更是无与伦比,然而在提供方面似乎总欠点火候。尽管抖音的电商GMV表现抢眼,但在实际转化能力上,淘天显然更胜一筹。
这里面体现的就是电商生意的复杂性。
历经多年发展,电商平台如淘宝、京东已构建起完善的基础设施,使得从事电商业务似乎变得相对简单,然而,要实现人与人之间隔着屏幕,仅通过代码和数据完成交易,实际上仍是一项极为繁复的任务。
实施投放、引流、转化和交易,以及运营、仓储、物流和配送等活动,所需掌握的技能众多且繁杂。因此,封闭的电商平台最终必须向大型企业敞开大门。唯有如此,才能借助这些巨头的力量降低成本,并更有效地实现自身的货币化。
小红书的开放是有益的。
回过头来看,“红猫计划”其实很有价值。
以往的品牌投放中,对于品牌方而言,成交数据存在空白,他们投入的资金购买的是一个未知的“盲盒”,即便产生了效果,也无法追溯其来源。
例如,众多外资消费品品牌的拥趸们普遍认识到在小红书上推广的必要性,然而,缺乏实际的销售转化数据,往往难以让决策者们信服,进而增加广告投放的预算。
“红猫计划”着重指出双方在数据共享方面的合作:小红书将阅读、评论、点赞等前期链路数据予以共享,而淘宝天猫则负责提供进店、搜索、成交等后期链路转化数据。
当然,有收获,就会有牺牲。
最终,那些重视小红书流量价值的个人商家可能要付出代价,他们进场后,随着整个行业力量的汇聚,最终却成了为他人成就事业的人。
行业涌动的尘埃落到每一个商家面前也许都是一座大山。
个人投身于小红书平台开展电商业务,这是否会演变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“地狱级”难度游戏呢?
值得持续关注。
本站简单学堂,主要教新手怎么在网上开店,分享网店运营知识,全力为学员打造一个电商学习的综合平台,欢迎您的关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